古来刀锯鼎镬具,用待诽谤妖言人。
{左扌右长}触不怒予节去,惟天为大知尧仁。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是宋代洪咨夔所作的一首七绝。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来刀锯鼎镬具,
用待诽谤妖言人。
左扌右长触不怒,
予节去,惟天为大知尧仁。
诗意:
古人常使用刀、锯、鼎、镬等工具,用来等待那些中伤和诽谤他人的邪恶之言。洪咨夔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些恶言的不屑和厌恶之情。诗人称自己左手扌(即手指),右手长(即手臂),表明自己即使被人触怒,也不会轻易发怒。他宣称自己将保持节操并离去,因为只有天知道尧舜之仁德的伟大。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洪咨夔的高尚品德和对恶言中伤的不屑态度。诗中使用了刀锯鼎镬等象征性的工具,形象地描绘了古代人们对待中伤和诽谤的态度。诗人表示自己不会轻易怒动,保持节操并选择离去。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尧舜之仁德的称赞,将其与自己的品行相提并论。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传达了诗人坚守高尚道德的决心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强调了对诽谤和恶言的不屑和抵制,崇尚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同时,通过对尧舜之仁德的称赞,诗人表达了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了宋代士人的风度和修养。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