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阴有古鼎,金景歊浮云。
斡弃不知爱,瓦豆荐苾芬。
提携向中庭,拂拭苍藓纹。
虽非大籀篆,仿佛犹八分。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古意谢崔杨州辟七首》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汾阴有古鼎,
In Fenying, there is an ancient tripod,
金景歊浮云。
Its golden brilliance shines through the drifting clouds.
斡弃不知爱,
Neglected and abandoned, it is unaware of love,
瓦豆荐苾芬。
Yet, even in its humble state, it offers fragrant incense.
提携向中庭,
Lifted and carried into the courtyard,
拂拭苍藓纹。
Its moss-covered surface is gently cleaned.
虽非大籀篆,
Though not monumental or grand,
仿佛犹八分。
It still possesses an aura of beauty.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古老的鼎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古物的赞美和思考。鼎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尊贵和历史的传承。作者通过描绘鼎的形象,展示了它的独特美感和价值。
首先,作者提到汾阴,这是一个地名,也是鼎的所在地。鼎被描述为金色的景象,它的光芒穿透浮云,呈现出一种耀眼的光辉。这种描绘使人感受到鼎的壮丽和庄严。
然而,鼎却被斡弃,被遗忘在一旁,不为人所爱。尽管如此,它仍然自愿献上苾芬(一种香草或香料),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和美丽。
接下来,鼎被提携到中庭,被人们重新重视和呵护。人们轻轻地拂拭它表面上的苍藓纹路,使它焕发出新的光彩。尽管这个鼎并非特别雄伟壮观,但它仍然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仿佛仍然拥有八分之七的完美。
整首诗以鼎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考。它强调了即使被遗忘或忽视的事物,仍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价值。通过对鼎的描绘,诗中蕴含了对美的追求、对传统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反思。
南荣卮酒罢,君返道东居。坐作三朝别,杳疑千里余。闲门嗟雀纲,深泞怯柴车。向晚开帘喜,同云稍觉疏。
一第全家待,君今衣锦归。折来新月挂,忘却故山薇。禄近鸂呈瑞,官清马不肥。海门西去路,归鸟故飞飞。
承颜看彩服,不觉别丹墀。味道能忘病,过庭更学诗。缭垣多画戟,远岫入书帷。竹静携琴处,林香让果时。声同叨眷早,交澹在年衰。更枉兼金赠,难为继组词。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鴈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歌词南北混乡音,犹忆仙台万烛吟。俗侈观优无不笑,令严罚饮必须深。未阑晓阙落梅曲,已动春郊芳草心。四十年前政如许,白头凄怆忽斯今。
登陟最高顶,四围山尽低。星辰可手掬,杉桧与天齐。只觉风生腋,恍如云作梯。何当谢尘事,来此共幽栖。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