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醉人还醉,蚕眠我亦眠。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着称,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十五岁时即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秘书省正字,久之,擢翰林学士。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迁枢密副使,明道元年(一○三二)除参知政事,康定元年(一○四○)进枢密使,庆历二年(一○四二)加同平章事。先后出知应天、江宁、河南府,以及亳、陈、颍、许、永兴等州军。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疾归东京。二年卒,年六十五。謚元献。晏殊原有集,久佚。清胡亦堂辑《元献遗文》一卷,仅存诗六首。劳格辑《元献遗补编》(简称补编)三卷,其中诗两卷。一九一七年南城李之鼎将两书校订,勒爲一编,后附《元献遗文增辑》一卷,收入宜秋馆刊本《宋人集乙编》中。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晏殊诗李氏刊本虽收辑最多,但凌乱丛杂。这次整理,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重新补辑、编次,定爲三卷。其得之于《会稽掇英总集》等宋人着作者,爲第一卷;得之于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叶志诜抄本爲底本)爲第二卷;得之于元、明、清诸人着作者凡十八首,与辑出零句,合爲第三卷。
《句》是宋代晏殊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竹林中醉人仍然陶醉,
蚕茧中眠我也沉睡。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晏殊在竹林中的醉人心境和在蚕茧里的宁静睡眠。通过这两种不同的状态,晏殊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首句"竹醉人还醉"用了两个相同的词语,形成了醉人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竹林中的美景和自然的陶醉。第二句"蚕眠我亦眠"则通过以偏托全的手法,将作者自身与蚕茧相联系,表现了作者在宁静的环境中沉睡的状态。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竹林和蚕茧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词简洁而含蓄,意境深远。通过对竹醉和蚕眠的描写,晏殊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读者在阅读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竹林的宁静和蚕茧的静谧,进而引发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内心平静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晏殊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独特领悟。
皇文既举,庆礼告虔。笔自宫闱,格于幅员。子称母寿,母谓子贤。陟降在兹,隆名际天。
百练青铜圆又小。平平正吐灵耀。向人前、相对相观,别辨容颜分晓。好丑*妍并老少。尘凡一齐勘校。彼此假中来,怎生通内貌。别有辉辉亲密要。焕心镜、主玄妙。偏能会、显古腾今,又能鉴、从前虚矫。艳艳光辉宜自*。把当初、性珠返照。里面得全真,永明明了了。
万户千门到者稀,一挨一拶在临时。威音那畔真消息,不是知音莫与知。
白衣苍狗变浮云,过眼纷纷不可论。晚岁逢迎真耐久,青山相对两忘言。
倴僝将军约早回,楚材相国更频催。江东将相真如虎,去报胡雏莫过来。
鸡鸣上马过河桥,何异东都赴早朝。红日已高犹熟寝,比君殊未得逍遥。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