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
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狂嬴。
五十年除兮昼黑,刚兮得一半儿白日。
风雨相催,图走鸟飞。
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便宜。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卢挚的散曲作品以“怀古”题材为多,如《洛阳怀古》、《夷门怀古》、《吴门怀古》等等。作者登临凭吊,往往吐露对于时势兴衰的感慨,调子比较低沉。他虽然身为显宦,却有不少向往闲适的隐居生活、以及描写质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的作品,如〔双调·蟾宫曲〕《田家》,描写了盛夏农村“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的景象,语言本色,意致自然。
他的散曲风格明丽自然,贯云石说:“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阳春白雪序》)这大致概括了卢挚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沉醉东风〕《秋景》、〔湘妃怨〕《西湖》等都体现了这种特色。他的写恋情的作品蕴藉委婉而又不失明晓自然。如〔落梅风〕《别朱帘秀》,吸收了民歌的白描手法,感情深挚。
家门寒微
陆贽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相传出生在苏州嘉兴城内甜水井(今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出生时家门已衰落。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早逝,贽受母教成长。
德宗内相
大历六年(771年),陆贽中进士,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后免职回乡。寿州刺史张镒名望很高,陆贽去参见,交谈了三天,张镒认为他是奇才,请与他结为忘年交。告辞时,张镒赠钱百万,说“:请作为母亲大人一日的费用。”陆贽不肯接,只收了一串茶叶,说:“斗胆不收您赠送的厚礼。”他凭文牍判词写得出类拔萃,补任渭南县主簿(《新唐书》作渭南县尉,后迁任监察御史。
唐德宗即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陆贽游说使者,请求用“五术”察看风俗民情,“八计”考察地方官政绩,“三科”选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四赋”管理财政“,六德”安定疲困的人,“五要”精减官员。唐德宗为太子时就听说过陆贽的名声,此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当时藩镇跋扈,朝政紊乱,叛军陷长安,军阀朱泚僭称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奉天,转为考功郎中。李怀光叛乱,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转谏议大夫。长安收复后,还东京转任中书舍人。自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凡所论列,无不曲尽情理。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梁州、洋州道路险恶难行,德宗曾经与陆贽失散。过了一夜,陆贽还没有到来,德宗担惊发愁流眼泪,征召能够找到陆贽的人,赏赐一千金。过了许久,陆贽才到,德宗非常高兴,太子以下的人们都来祝贺。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所以,刘从一、姜公辅都从低的职位进用为宰相,陆贽得到德宗的恩宠和知遇虽然隆盛,却没有出任宰相。回到京城后,只任中书舍人。母亲韦氏仍然在江东,德宗皇帝派宦官接她回京城。不久陆贽因守母丧,解除了官职,寄住在东都洛阳。各方面赠送的礼物一概不收,只有韦皋是贫贱时的故交,事先通报,说所送的礼物是皇帝命令他收的,他才收下。
贞刚律己
德宗又命宦官把陆贽父亲的灵柩从嘉兴护送到洛阳安葬。守丧期满后,陆贽以权知兵部侍郎职务召回,又任翰林学士。陆贽入朝谢恩时,拜伏在地抽泣,德宗也感动地站起身来,改换容仪抚慰他。爱重礼遇更加优厚,天下的人认为他能当宰相。但窦参对他一向心怀不满,嫉妒他。陆贽也多次向德宗报告窦参的罪过。
贞元七年(791年),罢翰林学士职,拜兵部侍郎,知贡举。
贞元八年(792年),窦参被免,陆贽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出任宰相。
陆贽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
受诬被免
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德宗不高兴,于贞元十年(794年)罢陆贽为太子宾客。
陆贽本来谨慎小心,一向不与宾客交往。裴延龄猜到德宗对陆贽薄情,趁机进谗言,百般污蔑他,德宗发怒,想杀掉陆贽,多亏阳城等人一同上奏章替陆贽分辩,才免死降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后来德宗又渐渐思念他,恰逢薛延任忠州刺史,传达德宗慰劳的旨意。韦皋多次上奏章请求让陆贽代领剑南节度使,德宗还记恨他,不肯授任。
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遂编录《陆氏集验方》50卷,供人们治病使用。
卒于贬所
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贽,诏书还没有到达贬所而陆贽已逝,享年五十二岁,获赠兵部尚书,谥号宣。后从祀孔庙西庑四十七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陆贽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折桂令·想人生七十犹稀》是元代作家卢挚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想人生七十犹稀,
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
七十年间,十岁顽童,
十载狂嬴。
五十年除兮昼黑,
刚兮得一半儿白日。
风雨相催,图走鸟飞。
子细沉吟,
都不如快活便宜。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者认为即使活到七十岁,人生的时间依然很短暂。百岁光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只剩下的时间不多。在这七十年的时间里,前十年如同顽童一般天真无忧,后十年则是在奋斗中度过。而在中间的五十年中,时间过得更快,仿佛昼夜颠倒,只能得到一半的白日。岁月如风雨催促着人走向未知的彼岸,就像鸟儿飞翔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通过对人生不同时期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残酷和无情。诗中的“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一句,直接点出了人生的短暂,强调了时间的珍贵。而后面的描写则通过对童年、奋斗和中年时光的描述,进一步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诗词中的“五十年除兮昼黑,刚兮得一半儿白日”一句,用黑暗昼夜颠倒的形象,形容了时间的快速流逝。这种描写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和无法逆转的现实。
最后的两句“风雨相催,图走鸟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便宜”,表达了作者对于快活的追求。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作者认为沉吟思考不如快活自在来得实在。这种豁达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呼吁人们珍惜时间,享受生活。
整首诗词简练而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快活生活的向往。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雨雪雨雪,凄风如刀,我行中野,而无缊袍。我寒我饥,谁复我知。四无人声,但闻熊罴。罴欲攫我,罴复夺我。我身茕茕,进退不可。进固难矣,退亦何止。还望旧乡,远隔江海。江波汤汤,海波洋洋。我思我乡,死也可忘。
閒愁生旅怀,薄酒安能陶。篮舆赴归期,历历山路高。风雨道旁憩,倏然思故交。官闲相聚首,怀我登顿劳。辩论杂嘲谑,诗词兼雅骚。人生几何时,容易生二毛。方今天子圣,登用皆夔臯。愿君各努力,去矣道群豪。我生苦畏事,屏处如逋逃。纵复技痒存,敢念麻姑搔。
平湖八百里多奇,君曾纵赏无余遗。不知风月谁为主,夷犹未必如当时。
拂晓呼儿去采樵,祝妻早办午炊烧。日斜枵腹归家看,尚有生枝炙未焦。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