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復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爲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爲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爲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雨》
朝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萧萧十日雨,
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
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
西风吹客衣。
中文译文:
密集的雨落下了十天,
平稳地送走了祝融归来。
燕子度过了漫长的冬眠,
梧桐树昨夜变得不再繁茂。
凉意渗透到骨子里,
四周的事情多有违和。
繁华的城市依然热闹喧嚣,
西风吹拂着旅客的衣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意境深远的语言描绘了雨天中的一幕景色和一种心境。诗人通过雨水的描述,直观地展现了雨水的连绵不断,十天如一日,给人一种沉静、平稳的感觉。同时,雨水也象征着离别,用“稳送祝融归”一句巧妙地表达了这种别离之情。
接着,诗人运用了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燕子作为迁徙的鸟类,经历了漫长的冬眠,表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化。梧桐树则象征着繁茂和荣华,但在这首诗中,它在昨夜失去了昔日的繁盛,体现了事物的无常和转瞬即逝。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一凉恩到骨”和“四壁事多违”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这里的“一凉恩到骨”既可以指雨水的湿冷,也可以指情感的冷淡和失望。而“四壁事多违”则暗示了周围环境的不适和违和感。
最后两句“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通过对繁华都市和西风的描绘,表现了现实与个人内心的冲突。繁华的都市并没有带给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而是更多地让他感到孤独和迷失。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独特的语言,展示了雨水、燕子、梧桐等意象的变化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它传达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繁华背后空虚和迷茫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既是文章可得闻,不应此外尚云云。如何夫子言天道,肯把文章两处分。
勿谓夷邦陋,深行亦或嘉。林空闻落叶,涧浅度枯槎。蓐食能支午,劳歌不致嗟。道边惟驿舍,山后有人家。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衰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万里长江白,半规斜日黄。焦山浑欲到,宛在水中央。
已到平生未到山,朝来白水涨田间。要须乐事成三绝,更倩诗翁露一斑。
禁中前欲唤公归,读轼文章每叹奇。玉节不烦熬雪海,金芝元合产铜池。愈郊各洗饥寒语,甫白曾为汗漫期。上尽青云记回首,某丘某水钓游时。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