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长歌招屈子,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便有琵琶那忍闻。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良臣子。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通判潼州府。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遗着由子廉榘编次爲《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八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榘《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爲底本。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新滩三首》是宋代诗人李流谦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长歌招唤着屈原,而女儿则高髻装扮成昭君的场景。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渔父长歌招屈子,
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
便有琵琶那忍闻。
诗中的渔父长歌,向着江中的屈原招唤,表达了对屈原的倾慕之情。而女儿则将自己的发型打扮成昭君的高髻,显示出对昭君的仰慕之情。
诗中提到了“九辨”,暗指九辨琵琶,意味着琵琶音乐的传承。然而,诗人却问道:“欲谁继”,表示虽然琵琶音乐仍然存在,但没有人能够继承它。接着,诗句提到琵琶音乐的美妙旋律,却说“那忍闻”,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琵琶音乐失传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的诗意可以解读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音乐传承的思考。通过渔父和女儿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屈原和昭君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景仰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音乐的珍视和对其失传的遗憾。
整首诗简洁明快,以简单的场景描写和对音乐传承的思考,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这首诗通过对屈原、昭君和琵琶音乐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天与之愚竟不移,经年兀兀槿花篱。拙於生事可无粥,工乃穷人赖有诗。只恁麽休身是客,知何以故鬓成丝。寒欺雪屋青灯夜,六十犹痴始是痴。
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只有松江桥下水,无情长送去来船。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颜阖古有道,躬耕自衣食。区区鲁小邦,不足隐明德。轺轩来我门,聘币继金璧。山门应使者,耕稼不谋国。但疑误将命,非敢惮行役。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薄俗徇世荣,截趾履之适。所重易所轻,隋珠弹飞翼。伊人畏照影,独往就阴息。鼎俎荐忠贤,谁能死燔炙。念彼藏衣冠,安知
树势分孤垒,江流复旧痕。断桥斜取路,小径曲通村。山叠云霞际,林垂橘柚繁。个中有佳句,欲就已忘言。
嵩溪修竹下,一榻坐幽深。时异交游少,年衰百病侵。生涯成鸟啄,村景付猿吟。惟有相从梦,时时到梵林。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