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去天尺五耳,下飞瀑布千寻水。
山间瘦竹映枯松,岁寒相对凛君子。
杖藜去去寻幽人,剥啄扣门公勿嗔。
凡骨膻腥傥不厌,愿供薪水看修真。
高人隐几语言绝,大巧深藏端若拙。
无乃误游天目山,偶见唐公冠带铁。
邓肃(一○九一~一一三二),初字至宏,改德恭(《默堂集》卷二○《郑德恭字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李纲,入太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作诗讽谏花石纲,诏放归(《宋史》卷二二《徽宗四》)。钦宗嗣位,授鸿胪寺主簿。尝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金人立张邦昌,奔赴南京。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右正言(《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五),不三月凡抗二十疏。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忤执政,送吏部。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观。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年四十二(明万历《栟榈先生文集》附录《栟榈先生墓表》)。有《栟榈集》二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邓肃诗,以明正德罗珊刻《栟榈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刻本(十二卷、附录一卷,残存卷一至七以及附录,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道光刻本(简称道光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一《栟榈诗集》(简称诗集),并酌校清曹琰抄本(简称曹抄,藏北京图书馆)等。底本文字漫漶处,则径据万历本补足。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游山三首》是宋代诗人邓肃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修身养性的向往。
诗中描绘了高岩耸立,瀑布飞泻,山间竹木苍瘦的景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物相对照,以寒冷的岁月映衬出君子的刚正和坚贞。诗人拄着拐杖,追寻着幽静的山林中的隐士,即便有人拒之门外,他也不会生气。他乐意接受一切艰苦与清贫,只愿为修行提供柴米。高人言谈少而精,似乎愚拙而实则卓越。然而,诗人内心却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误入了天目山,因为他偶然间见到了唐代名将李靖的后代,这位身着铁甲的公子。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追求高尚品德和修身养性的愿望。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突出了君子的坚贞和高尚,传递了追求真理和修炼内心的深层含义。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山水之美和人物形象之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修行道路的坚守。同时,通过对高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智慧和谦逊的赞美。整首诗意蕴含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人物品质的思考,展现了宋代诗人邓肃独特的艺术风格。
既是文章可得闻,不应此外尚云云。如何夫子言天道,肯把文章两处分。
勿谓夷邦陋,深行亦或嘉。林空闻落叶,涧浅度枯槎。蓐食能支午,劳歌不致嗟。道边惟驿舍,山后有人家。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衰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万里长江白,半规斜日黄。焦山浑欲到,宛在水中央。
已到平生未到山,朝来白水涨田间。要须乐事成三绝,更倩诗翁露一斑。
禁中前欲唤公归,读轼文章每叹奇。玉节不烦熬雪海,金芝元合产铜池。愈郊各洗饥寒语,甫白曾为汗漫期。上尽青云记回首,某丘某水钓游时。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