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麦自当书,况复秋田水潦余。
一雪端来救焦槁,千箱乞与等亲疏。
消残瘟疠曾非药,蚀遍陈根不用鉏。
犹恐远村沾未足,试呼农圃问何如。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喜雪呈鲜于子骏三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喜雪呈鲜于子骏三首
春秋无麦自当书,
况复秋田水潦余。
一雪端来救焦槁,
千箱乞与等亲疏。
消残瘟疠曾非药,
蚀遍陈根不用鉏。
犹恐远村沾未足,
试呼农圃问何如。
译文:
喜雪三首呈献给子骏
春天和秋天没有麦子,我自己写一诗来表达心情,
况且秋田里的水潦草木凋零。
一场雪来了,救了焦槁的农田,
千箱粮食请求平等对待,不分亲疏。
消除瘟疠曾经无药可医治,
侵蚀了陈旧的根基,无需再用锄头。
我还担心远方的村庄未能得到足够,
试着呼唤农田,询问情况如何。
诗意和赏析:
《喜雪呈鲜于子骏三首》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辙对雪的喜悦以及对农田的关怀。
首先,诗词开头提到春天和秋天没有麦子的情况,这可以理解为农民们面临的困境,因为没有收成的农作物,他们无法维持生计。作者以此开篇,展示了对农民状况的关注。
接着,诗中雪的降临被描绘为救赎焦槁农田的希望。雪的到来为农民带来了盼望,因为它可以润泽农田,为下一季的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作者表达了对雪的喜悦和对农田的期待。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借雪来表达对农民待遇的关切。他呼吁平等对待,不论亲疏。这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社会公平和农民权益的呼吁。他认为只有给予农民应有的尊重和关怀,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整首诗词通过雪这一自然元素的描绘,传递了作者对农田的关怀和对社会公平的呼唤。它既展示了苏辙对农民境遇的关注,又表达了对农民的慰藉和期望。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社会意义,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待遇。
流马飞粮下蜀都,卧龙曾此写雄图。金刀有义轻三顾,铜爵虽强视一夫。鼎足山河终有汉,雁行兄弟亦忠吴。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
亭树萧萧生暮凉。安排清梦到胡床。楚山楚水秋江外,江北江南客恨长。苹渚令,橘汀黄。断魂残梦更斜阳。欲将此日悲秋泪,洒向江天哭楚狂。
暮齿甘衰谢,逢人惜别离。青山前代业,老树此身移。买药将衣尽,寻方见字迟。如何镊残鬓,览镜变成丝。
东城谩祀汉苍梧,南楚空怜屈大夫。何似贤才遍中外,自然朝野足欢娱。
平章景物我何功,犹博宾筵醉颊红。欢甚锐戈思却日,吟馀豪兴欲凌风。急觞泛澧春浮渌,掺鼓喧轰雁堕空。白雪拜嘉仍袖手,汗颜终恐坐雷同。
冷淡生涯合晚开,老天故遣雪频催。相逢唤醒平生梦,不悮山翁特地来。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