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乌夜啼》

段段寒沙浅水,萧萧暮雨孤篷。
香罗不共征衫远,砧杵客愁中。
别恨慵看杨柳,归期暗数芙蓉。
碧梧声到纱窗晓,昨夜几秋风。

作者介绍

卢祖皋(约1174—1224),字申之,一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今诗集不传,遗著有《蒲江词稿》一卷,刊入“彊村丛书”,凡96阕。诗作大多遗失,唯《宋诗记事》、《东瓯诗集》尚存近体诗8首。

卢祖皋的生平

  卢祖皋于庆元五年(1199年),考取进士,从此便进入仕途。

  嘉泰二年(1202),调任两浙西路吴江(今苏州市)主簿,重到吴中。嘉定十一年(1218),因文才卓著,内召临安,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三年除秘书省正字,十三年三月,任校书郎。十二月,为秘书郎。十四年正月,升著作佐郎。十月,为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十五年正月,直学士院暂代学士职务,起草制诏及其他文稿。九月,迁将作少监,未久逝世,享年51岁,墓葬在杭州西湖名胜“九里云松”(洪春桥以西至灵隐天竺一带)。卢祖皋为楼钥之甥,学有渊源,与永嘉四灵以诗相倡和。卢氏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八评云:“申之乐章甚工,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有《蒲江词稿》行世”。又《中兴词话》谓其《虞美人。钓雪亭》词“无一字不佳,每一咏之,所谓如行山阴道中,山水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竹屋、蒲江并存盛名。蒲江窘促,等诸自郐;竹屋硁硁,亦凡响耳。”

作品评述

《乌夜啼》是宋代诗人卢祖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段段寒沙浅水,
萧萧暮雨孤篷。
香罗不共征衫远,
砧杵客愁中。
别恨慵看杨柳,
归期暗数芙蓉。
碧梧声到纱窗晓,
昨夜几秋风。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凄凉的夜晚景象。诗人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离别之情、客愁之感以及对归期的渴望。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联结,诗人表达了离乡背井的苦楚和思乡之情。

赏析:
在第一句中,诗人用短句“段段寒沙浅水”描绘了一片冷寂的沙滩和浅浅的水流,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接着,他用“萧萧暮雨孤篷”形容夜晚中孤独的雨声,增加了诗词的寂寥氛围。

第三句“香罗不共征衫远”表达了离别之情。香罗是一种高贵华美的织物,征衫指的是出征的军装。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亲人之间的距离和无法共享的痛苦。

“砧杵客愁中”这一句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的愁绪。砧杵是用于敲击衣物的工具,诗人将其用来比喻心中的忧愁和思乡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别恨慵看杨柳,归期暗数芙蓉”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期盼和对别离的痛苦。诗人表示自己懒得看飘摇的杨柳,而将注意力转向数着芙蓉花的开放,以期待归期的到来。

最后两句“碧梧声到纱窗晓,昨夜几秋风”描绘了凄凉的秋夜。梧桐的声音传到透明的纱窗前,预示着黎明的到来。而“昨夜几秋风”则暗示着诗人多年离乡的漫漫长夜。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和客居他乡的孤独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运用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盼,以及对离别之苦的感受。这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卢祖皋独特的诗歌才华。

  • 《长门春思》

    露重花垂泣,烟深柳暗颦。如何清禁里,有此断肠春。

  • 《早夏示殿卿二首》

    长夏园林黄鸟来,百花春酒复新开。人生把酒听黄鸟,黄鸟一声酒一杯。

  • 《下第后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辈宣恩感谢》

    才薄命如此,自嗟兼自疑。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倚玉甘无路,穿杨却未期。更惭君侍坐,问许可言诗。

  • 《龚敦颐芥隐诗》

    万古须弥顶,尝于芥子看。怜君作书窟,唤客筑诗坛。默识眼界净,忘忧心地宽。老来同此味,广夏任高寒。

  • 《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渔竿》

    一径互纡直,茅棘亦已繁。晴阳入荒竹,暧暧和春园。倚杖息惭倦,徘徊恋微暄。历寻婵娟节,剪破苍筤根。地闭修茎孤,林振馀箨翻。适心在所好,非必寻湘沅。

  • 《留别干月亭》

    客中愁送别,临别转伤心。最是情相得,犹教老不禁。离怀空记忆,远信有浮沉。争似长携手,山边水际吟。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