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呈赵总领)》

买得一航月,醉卧出长安。
平堤千里过尽,杨柳绿阴间。
依约晓莺啼处,认得南徐风物,客梦恍惊残。
重到旧游所,如把画图看。
英雄事,千古意,一凭阑。
惜今老矣,无复健笔写江山。
天上人间知己,赖有使星郎宿,照映比尘寰。
准拟五湖去,为乞钓鱼竿。

作者介绍

杨炎正(一一四五~?),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万里族弟。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调宁远簿。五年,诏除架阁,未上即被劾落(《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二七)。嘉定初迁大理司直,三年(一二一○),出知藤州,七年,罢(同上书职官七三之四四、七五之四)。后以事戍琼州,十年,始北归(明正德《琼臺志》卷三二)。有《西樵语业》一卷。事见《诚斋集》卷七六《静庵记》、卷一一四《诗话》。今录诗二十一首。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呈赵总领)》是宋代杨炎正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买得一航月,醉卧出长安。
平堤千里过尽,杨柳绿阴间。
依约晓莺啼处,认得南徐风物,客梦恍惊残。
重到旧游所,如把画图看。
英雄事,千古意,一凭阑。
惜今老矣,无复健笔写江山。
天上人间知己,赖有使星郎宿,照映比尘寰。
准拟五湖去,为乞钓鱼竿。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离乡的心情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诗人买下一轮明月,醉卧离开了长安城。他经过了千里平坦的大堤,穿过了杨柳垂绿的阴影之间。在黎明时分,他倚着约定的地方,听到了南徐的鸟儿啼声,看到了熟悉的风景,但他感到客居之梦如此短暂而残缺。重回到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就像重新欣赏一幅画卷一样。英雄事业、千古意义,都只能凭借栏杆回忆。诗人感叹自己年老,无法再用笔书写江山的景象。然而,他庆幸在天上人间有知己,有星辰作伴,照亮了尘寰。他打算去五湖地区,只为乞求一根钓鱼竿。

赏析:
这首诗以宋代时期常见的水调歌头形式表达了游子离乡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回忆,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他通过描述大堤、杨柳和南徐的风物,勾起了读者对江南地区的美好印象。诗中的主题是离别和怀旧,诗人在离乡之后,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人物,感慨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年老无力的现状。然而,他仍然庆幸有知己相伴,有星辰照耀,给予他一些安慰和温暖。最后,他表达了对继续旅行的愿望,尽管只是为了得到一根钓鱼竿,这也显示出他对自由和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细腻,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感慨,深入表现了游子离乡后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故土的眷恋。这首诗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敏感观察力,以及对离别、怀旧和追求自由的主题的探索。

  • 《绵蛮》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 《宝祐二年皇子冠二十首》

    吉圭休成,其日南至。天子有诏,冠尔皇嗣。为国之本,隆邦之记。拜而受之,式共敬止。

  • 《偈颂二十五首》

    瞿昙腊月八,夜半走出山。贼路羊肠曲,偷心虎背斑。

  • 《题谢公东山障子》

    贤愚共在浮生内,贵贱同趋群动间。多见忙时已衰病,少闻健日肯休闲。鹰饥受绁从难退,鹤老乘轩亦不还。唯有风流谢安石,拂衣携妓入东山。

  • 《送韩文饶寺丞宰萧山》

    吴会未探穴,广陵先看潮。横江百马怒,卷海万鼙嚣。舟楫凌湍发,鱼龙接浪跳。薄言增勇气,少当举山瓢。

  • 《苦雨》

    关辅连岁旱,耕地千里赤。官家放租税,犹有道边瘠。群国乞膏雨,童巫叫蜥蜴。神听久寂寞,民意转凄恻。天公忽瞑目,一怒乖龙殛。雨师偃其旁,惊起振厥职。不复计多寡,倾泻信朝夕。入地知几犁,地上但盈尺。渹如三峡注,那辨四檐滴。落势曾未停,庐井反忧溺。始知天公难,不易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