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
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
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
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
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
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
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叶梦得的创作活动,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其词集第一首〔贺新郎〕词,相传为应真州妓女之请而写,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词作的格调。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关注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石林词》)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石林词跋》)。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组织入词。他写景是“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念奴娇〕),咏怀是“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水调歌头〕),与张元干、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苏轼词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与清旷两个方面,叶梦得也有不少清旷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江城子〕),“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浣溪沙〕)。当然他的成就尚不能与苏轼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碧鸡漫志》卷二)。
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诸贤矩□。”(《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石林燕语》10卷与《避暑录话》2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又有《石林诗话》2卷。方回说它“专主半山,阴抑苏黄”(《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实则“其所评论,往往深中□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四库全书总目》)。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总集》100卷,《建康集》10卷,《审是集》8卷。今仅存《建康集》8卷。其词当时即单集刻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词》1卷。流传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叶德辉《石林遗书》本。《全宋词》据紫芝漫抄本 增补,共辑存词102首。
家庭背景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叶梦得出身文人世家,其从祖父为北宋名臣叶清臣(《避暑录话·卷下》:“曾从叔祖司空道卿,庆历中受知仁祖,为翰林学士。”)四世祖叶参为咸平四年进士,官至广禄卿。母亲晁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之妹。
仕宦生涯
叶梦得“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癖不穷”,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调丹徒尉。徽宗时官翰林学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元年(1131)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十二年移知福州。陈振孙说他“平生所历州镇,皆有能声。”十二年移知福州。晚年隐居家乡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
宋徽宗即位后,先后任婺州教授,议礼武选编修等官。入京后与当权丞相蔡京交往密切,用蔡京荐,召对,言:“自古帝王为治,广狭大小,规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国势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诱之以货利,或陷之以声色,则所谓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尝不颠倒易位,而况求其功乎?”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累迁翰林学士。
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宋史有传。
《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是宋代诗人叶梦得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
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
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
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
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
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
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离开了故乡,心中念念不忘渊明归来的心情。诗人感叹时光飞逝,秋天已经进入晚年,但仍然能够看到松树和菊花的小径依然存在。在诗人归乡的路上,稚子们欢迎他的归来,他们穿着飘飘的衣袂,依约在旧时的衡门处相聚。琴书散乱,但更加欣喜的是酒杯中盈满了美酒。诗人感到惆怅,他像浮萍、水草一样无根无系,走遍了天涯海角,却空憾了田园般的安宁生活。诗人想要归去,但不知何处是他的归所,只好在小小的窗户旁,坐在南轩上休息。疲倦的鸟儿知道如何归巢,晚云遥遥地倒映着山色,山气渐渐将要黄昏。这种归去的真意,因此而愈发渴望超越言语的表达。
赏析:
《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以温婉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故山渐近、松菊犹存等景物,展现了离乡背井后的思乡之苦。稚子欢迎、旧衡门、琴书散乱等描写则表达了诗人对温馨家庭和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的心情在惆怅中流露,他感叹自己像萍草一样漂泊无根,已经行遍天涯,却空憾了田园乐土。最后的窗户和南轩是诗人归去的象征,倦鸟归巢和黄昏山气的描绘则衬托出诗人归去的真意。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归乡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唤起读者对家乡和平静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是宋代诗人叶梦得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故山渐近,念渊明归意,翛然谁论。
归去来兮秋已老,松菊三径犹存。
稚子欢迎,飘飘风袂,依约旧衡门。
琴书萧散,更欣有酒盈尊。
惆怅萍梗无根,天涯行已遍,空负田园。
去矣何之窗户小,容膝聊倚南轩。
倦鸟知还,晚云遥映,山气欲黄昏。
此还真意,故应欲辨忘言。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渐渐接近故乡,心中怀念着渊明归来的意愿,却不知有人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归去的路途虽然已经过了秋天,但松树和菊花依然在三条小径上继续生长。稚子们欢迎诗人的归来,他们穿着飘飘的衣袂,在约定的旧衡门处相聚。琴书散乱,但更加欣喜的是酒杯中满满的美酒。诗人感到惆怅,他像漂浮的萍藻一样没有根基,已经走遍了天涯海角,却空憾了田园般的宁静生活。他想要回去,但又不知道去哪里,只好在小窗户旁边,坐在南轩上休息。疲倦的鸟儿知道归巢的路,晚云遥遥地映照着山色,山气即将黄昏。这种归去的真正意义,因此更加渴望超越言语的表达。
赏析:
《念奴娇(南归渡扬子作,杂用渊明语)》以温婉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故山渐渐近了、松树和菊花依然存在等景物,展现了离乡背井后的思乡之苦。稚子们的欢迎、旧衡门的约定、散乱的琴书等描写则表达了诗人对温馨家庭和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的心情在惆怅中流露,他感叹自己像漂浮的萍藻一样没有根基,已经走遍了天涯,却空憾了田园乐土。最后的窗户和南轩是诗人归去的象征,疲倦的鸟儿归巢和黄昏山气的描绘则衬托出诗人归去的真正意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归乡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唤起读
依山种竹襯山佳,傍水栽花水妒霞。一意生生俱好玩,休分红翠有无遮。
梅花绕屋柳遮门,不是闾阊不是村。归寄柴桑人自老,就荒松菊径犹存。事关时命才何与,技止文章道未尊。灯火半生堪底用,只将黄犊教吾孙。
结得茆檐瞰碧溪,闲云之外不同栖。犹嫌未远函关道,正睡刚闻报晓鸡。
卜惟阳月吉,孝享礼方修。斋幄严宫殿,群臣奉冕旒。北风先集霰,夜雪竞侵帱。羽仗天街立,龙笳象魏流。翌朝升宝辂,夹道列华輈。琳宇躬将款,珠尘密未收。撞钟钧奏合,奠玉日光浮。捧册叨於左,观仪得以周。帝来清庙下,月欲大刀头。既祼还初次,更衣戴远游。黄麾转槐路,朱辇
缥缈初闻寺阁钟,霏微零雨兆年丰。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从今万事俱抛掷,且作人间百岁翁。
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独望钟山唤宝公,林间白塔如孤鹤。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电眸虎齿霹雳舌,为余吹散千峰云。南行万里亦何事,一酌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画蒋山图,为作泉公唤居士。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