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入天地炉,南方正何剧。
四郊长云红,六合太阳赤。
赫赫沸泉壑,焰焰焦砂石。
思减祝融权,期匡诸子宅。
因投竹林寺,一问青莲客。
心空得清凉,理证等喧寂。
开襟天籁回,步履雨花积。
微风动珠帘,惠气入瑶席。
境闲性方谧,尘远趣皆适。
淹驾殊未还,朱栏敞虚碧。
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復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贞元五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祕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復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夏日酷热,我与长孙主簿一同来到仁寿寺避暑。火炉中燃烧的火焰直冲入天空,南方的炎热异常猛烈。四周的云彩变得通红,太阳高悬在天空中。泉水和山谷中充满着热气腾腾的景象,石头的表面燃烧着灼热的焦灼之石。我想减轻这火热的感觉,借此让诸位子弟家中也能消暑。于是我来到竹林寺,问寺中的青衫客人。心灵得到了空旷的清凉,理性超脱了浮躁的喧嚣。我敞开心怀,回归天籁音乐。步履间伴随着雨花飞溅。微风拂过珠帘,凉风进入了瑶席。周围景色安静恬谧,远离了尘埃喧嚣,适应了宁静的环境。我仍未安然回去,继续站在朱栏之下,遥望着虚碧的远方。
诗意:这首诗是杨巨源在夏日里感叹酷热的同时,借仁寿寺的清凉来反映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期望。诗中通过色彩、气温和自然景观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炎热的夏日场景。通过寻找清凉的场所和消暑的方法,诗人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诗中不仅描绘了外在的夏日景象,也表达了内心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清静与宁谧的追求。
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夏日的热情和火热的景象,以及诗人追求宁静清凉的内心世界。首句“火入天地炉,南方正何剧。”以火炉比喻炎热,形象地表达了夏日的酷热。接着通过描绘红云和赤阳,进一步强调了炎热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泉水和石头的景象,突出了炽热的感觉。然后诗人描述了寻求凉爽的过程,表达了对清静宁谧的向往。最后一句以“朱栏敞虚碧”为收尾,给人一种开放与悠远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理想和宁静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决心。整首诗凭借生动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智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心,使读者能感受到这个炎热夏日中的清凉与宁静。
亭亭湘岸竹,炯炯湘波月。其中雪垂垂,一树为谁设。不应皂盖人,於此能忘折。折之寄相思,可以慰分裂。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翠箔昼重重,寒深雨更浓。碧鲜浮草色,闲淡敛云容。未遣愁欺病,还资静养慵。蹉跎裘褐在,强半负春秾。
千金两吴钩,秋水为銛锋。人血衅其上,宝锷明芙蓉。割鱼千万里,不得屠一龙。屠龙岂不能,惜哉委尘埃。析薪刈青松,弃置良足哀。一旦成销折,不能断青苔。英雄困平世,伊管乃凡才。
我闲日贫缚,子闲数疾缠。闲固不可常,吾观与子然。吾与子嗜学,岂独闲穷年。安安者谁欤,分亦似所偏。
还淳返朴非用智,黄老之术何简易。不衒聪明时俗清,尽使人人怀忠义。密贱得之不下堂,单父得之公私利。无为之道随时化,无为之道随时理。若能可行,则清净矣。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