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

弭盖出故关,穷秋首边路。
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
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
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
去乡幸未远,戎衣今已故。
岂惟幽朔寒,念我机中素。
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

作者介绍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祕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復用为祕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作品评述

《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早发汉武泉,我将离开故关。
深秋时节,我将踏上边路。
有人问我为何而行,我平生珍视的只有一次相见。
风吹拂山下的草,我的马系在河边的树上。
奉命服役的时间已经确定,回首望去,却未曾多次回顾。
离开故乡,幸好不算太远,但我身穿戎衣的同伴已经去世。
不仅仅是因为幽寒的边境地区,更因为思念我操纵的机关构造。
已经离开,不再言说,感谢与我相知相遇的知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李益将前往朔方的旅行。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即将面临的艰难境遇的担忧。

诗词开头的"早发汉武泉"意味着诗人早早离开故乡,前往汉武泉(朔方地区的一个地名),预示着他即将踏上边境的征程。"深秋时节"表明了他出发的时候是秋天,这也为整首诗词营造了一种寒冷而凄凉的氛围。

诗中的"弭盖出故关"指的是离开故乡,告别亲人和熟悉的环境。"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表达了他的知音们对他离去的疑问,而他自己则深感此行的重要性,珍视这次离别。

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风吹山下草,系马河边树"描绘了离别时的风景,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奉役良有期,回瞻终未屡"表示他接受的使命有一定的期限,但回头望去,却没有多次回顾过。

诗词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将要面临的艰辛境遇的担忧。"去乡幸未远,戎衣今已故"表明他离开故乡虽然不算远,但同行的战友却已离世。"岂惟幽朔寒,念我机中素"意味着他不仅要面对边境地区的寒冷,更要思念他操纵的机关构造,可能指的是他在军队中的职责和使命。

最后两句"去矣勿复言,所酬知音遇"表达了他已经离开,不再言说,同时感谢那些与他有着深厚交情的朋友们。

整首诗词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对故乡、亲人和知音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和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唐代士人在面对离别和艰难境遇时的坚毅和豁达。整首诗词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动和情感的共鸣。

  • 《和张倅唐英咏梅十四首》

    亭亭湘岸竹,炯炯湘波月。其中雪垂垂,一树为谁设。不应皂盖人,於此能忘折。折之寄相思,可以慰分裂。

  • 《下第》

    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 《暮春斋居》

    翠箔昼重重,寒深雨更浓。碧鲜浮草色,闲淡敛云容。未遣愁欺病,还资静养慵。蹉跎裘褐在,强半负春秾。

  • 《古意四首(以下《金昌集》)》

    千金两吴钩,秋水为銛锋。人血衅其上,宝锷明芙蓉。割鱼千万里,不得屠一龙。屠龙岂不能,惜哉委尘埃。析薪刈青松,弃置良足哀。一旦成销折,不能断青苔。英雄困平世,伊管乃凡才。

  • 《闲咏寄呈次道》

    我闲日贫缚,子闲数疾缠。闲固不可常,吾观与子然。吾与子嗜学,岂独闲穷年。安安者谁欤,分亦似所偏。

  • 《缘识》

    还淳返朴非用智,黄老之术何简易。不衒聪明时俗清,尽使人人怀忠义。密贱得之不下堂,单父得之公私利。无为之道随时化,无为之道随时理。若能可行,则清净矣。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