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丑,飞空著地波波走。
演若达多再得头,依前不换旧时首。
无不无,有不有,有无不到休开口。
拈槌竖拂有谁知,逐迹寻臊真猎狗。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十二时歌》是宋代释印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鸡鸣丑,飞空著地波波走。
黎明时分,鸡鸣报晓。黄昏时,鸡飞落地,扑扑而行。
演若达多再得头,依前不换旧时首。
时光如流水般流转,再一次演绎,头部依然与过去相同。
无不无,有不有,有无不到休开口。
有些东西存在,有些不存在,有无之间无法言说。
拈槌竖拂有谁知,逐迹寻臊真猎狗。
拈起槌子,竖起拂尘,只有猎狗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
诗意和赏析:
《十二时歌》通过描绘鸡鸣丑的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物质世界的无常性。诗中的鸡鸣丑象征了时间的循环,黎明和黄昏的交替。作者通过描述鸡飞落地的动作,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不可逆转性。
诗中的“演若达多再得头,依前不换旧时首”表达了时间的重复和循环,尽管各个时段的头部相同,但时间仍然前进,不会停滞。这种循环与变化的关系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接下来的几句“无不无,有不有,有无不到休开口”表达了存在和不存在的边界模糊,无法准确描述。这种语言的模糊性和开放性,呼应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局限性,也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于言语的否定和超越。
最后两句“拈槌竖拂有谁知,逐迹寻臊真猎狗”揭示了寻求真理和理解世界的困难。只有真正的猎狗才能通过嗅觉追踪并找到真相,而一般人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深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描绘了时间的循环和世界的无常性,反映了禅宗思想中对于现实和言语的审视,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露重花垂泣,烟深柳暗颦。如何清禁里,有此断肠春。
长夏园林黄鸟来,百花春酒复新开。人生把酒听黄鸟,黄鸟一声酒一杯。
才薄命如此,自嗟兼自疑。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时。倚玉甘无路,穿杨却未期。更惭君侍坐,问许可言诗。
万古须弥顶,尝于芥子看。怜君作书窟,唤客筑诗坛。默识眼界净,忘忧心地宽。老来同此味,广夏任高寒。
一径互纡直,茅棘亦已繁。晴阳入荒竹,暧暧和春园。倚杖息惭倦,徘徊恋微暄。历寻婵娟节,剪破苍筤根。地闭修茎孤,林振馀箨翻。适心在所好,非必寻湘沅。
客中愁送别,临别转伤心。最是情相得,犹教老不禁。离怀空记忆,远信有浮沉。争似长携手,山边水际吟。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