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雖)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虽wèi 1.兽名。
虽 sui 部首 虫 部首笔画 06 总笔画 09 虽 although; though; 虽 (1) 雖 suī (2)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 (huī)。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4) 即使…也;纵使 [even if]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5) 仅,只 [only]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6) 原本,本 [originally]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陈州粜米》 虽然 suīrán (1) [even if though; although]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虽然年过六十,劳动劲头却比得上年轻的小伙子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2) 虽然如此,虽是这样;即使这样 [even so]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 虽说 suīshuō [though; although;yet] 虽然,用于口语 我们虽说有经验,但还得学习新东西 虽死犹荣 suīsǐ-yóuróng [be honoured though dead; have died a glorious death] 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虽死犹生 suīsǐ-yóushēng [live on in spirit] 谓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如同还活着一般 虽则 suīzé [nevertheless;though; although] 虽然 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虽 (雖) suī ㄙㄨㄟˉ (1)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2) 纵然为人民而死,~死犹生。 郑码jivv,u867d,gbkcbe4 笔画数9,部首虫,笔顺编号251251214
觛dàn 1.古代小的圆形酒器。
嘶 (形声。从口,斯声。本义声音沙哑) 同本义 莽为人,…露眼赤睛,大声而嘶。--《汉书王莽传》 又如嘶嚷(吵闹);嘶嗄(沙哑);嘶喝(声音沙哑无力);嘶竭(沙哑得发不出声);嘶丑(沙哑粗浊);嘶涩(沙哑干涩);声嘶力竭 虫鸟声凄切幽咽的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唐元稹《哭子》
宬 古代藏书的屋子。明清时专指皇宫收藏文书档案的地方 宬,屋所容受也。--《说文》 乾隆间,定实录、圣训归皇史宬。--《清史稿》 宬chéng皇帝的藏书室皇史~(在北京。它是明清两个朝代保存收藏皇家史书的地方)。
敫〈动〉 光闪耀 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会意。--《说文》 又如敫然(显明的样子) 敫jio姓。
勎lù1.古同"勠",合力。
谨〈形〉 (形声。从言,堇声。本义谨慎,小心) 同本义 谨,慎也。--《说文》 以谨无良。--《诗大雅民劳》 以谨罔极。 谨畜藏。--《荀子王制》 谨厚以为厚。--《楚辞怀沙》 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谨食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自谨惜。--清张廷玉《明史》 谨护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