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动〉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 惕tì担心,小心谨慎提高警~。
惕 ti 部首 忄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11 惕 watchful; 惕 tì 〈动〉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惕 tì 〈名〉 姓 惕厉,惕励 tìlì,tìlì [be on guard against;be vigilant] 警惕,戒惧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易·乾》 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后汉书·马皇后纪》 惕惕 tìtì [be full of trouble;fear] 忧劳;恐惧 心焉惕惕 惕 tì ㄊㄧ╝ (1) 戒惧,小心谨慎警~。~惧。~~。~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2) 疾速一日~,一日留”。 郑码ukro,u60d5,gbkcce8 笔画数11,部首忄,笔顺编号44225113533
冦kòu1.古同"寇"。
埂 (形声。从土,更声。本义小坑) 同本义 埂,秦谓坑为埂。--《说文》 埂,小坑也。--《玉篇》 假借为防”。堤封,用泥土筑起来的堤防 长条形的突出地面的地方 田埂,田与田之间便于人走路或蓄水用的高起的长条地方 埂子 田地里稍稍高起的分界线,像狭窄的小路 地埂子 泛指条形隆起
栚zhèn 1.搁架蚕箔的横木。
彬 (形声。从彡),焚省声(省去火”)。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 同本义 份,文质备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说文》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集解引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孝哀彬彬。--《汉书系传下》 师古曰彬彬,文质备也。”。又如文质彬彬(既文雅又朴实)
懏jùn 1.明慧。
齘xiè 1.牙齿相摩切。 2.引申为交切。 3.愁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