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名〉 古地名。春秋郑邑 南氾。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 东氾。在今河南省中牟县 古氾水的省称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传》 古国名 氾,国名。--《广韵》 氾〈动〉 大水漫流;淹没 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汉书·武帝纪》 漂浮◇作泛” 是故氾舟于河。--《国语》 氾〈形〉 地势低下的 有氾下渐泽之壤。--《管子·山国轨》 以范围 反 fǎn ⒈翻转,颠倒,与"正"相对~转。~倒。~攻。~面。相~。如~手尔。皮袄穿~了。 ⒉不正常,和预想的不同气候~常。~而不好。画虎不成~类犬。 ⒊回还,回击,抵制,对抗~问。~驳。~对。~抗。~贪污。~腐败。 ⒋违背,背叛违~。~叛。~戈。~水。 ⒌类推举一~三。 ⒍ 【反复】重复,翻来覆去~复操作。~复无常。 ⒎ 【反间】利用敌人的弱点或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自相残杀。 ⒏ 【反正】 ①平定混乱,恢复秩序拨乱~正。 ②敌方人员或军队投入己方。 ③副词♂竖,不管怎样~正我们都要去。 ⒐ 【反动】 ①指思想、行为上维护旧的,反对革新的~动言论。~动阶级。 ②相反的作用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动。 ⒑ 【反省】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加以检讨。 ⒒ 【反映】 ①反照月光~映。〈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②把情况、意见等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报告。 ⒓ 【反应】 ①有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应激~应。 ②化学上称物质相互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化学~应。 ③由于打针、服药等而引起的发热、头昏、呕吐等副作用药物~应。 ④事物引起的意见、评论、态度或行动~应良好。 ⒔ 【反刍】倒嚼。骡驼、牛、羊等把粗粗吃进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嚼。 反fān 1.翻案。 2.倒出,倒掉。 反fàn 1.贩卖。 反pàn 1.见"反衍"。
氾 fan 部首 氵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05 氾2 fàn 〈动〉 (1) 大水漫流;淹没 [flood] 河水决濮阳,氾郡十六。--《汉书·武帝纪》 (2) 漂浮◇作泛” [float] 是故氾舟于河。--《国语》 氾 fàn 〈形〉 (1) 地势低下的 [low] 有氾下渐泽之壤。--《管子·山国轨》 (2) 以范围广为特征的 [general] 且倘佯而氾观。--《楚辞·刘向·九叹》 另见fán 氾 fàn ㄈㄢ╝ 同泛”④⑤。 郑码vyyb,u6c3e,gbk9aef 笔画数5,部首氵,笔顺编号44155
佯 见徜徉” 假装,诈伪 佯 (形声。从人,羊声。本义假装) 同本义 张仪佯去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佯为予赵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乡民佯败。--《广东军务记》 又如佯讶(假装吃惊);佯推死(装死);佯打耳睁(装聋作哑,心不在焉);佯佯不睬(故作轻慢,不予理睬);佯长(扬长
滔〈形〉 (形声。从水,舀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 同本义 滔,水漫漫大貌。--《说文》 滔,漫也。--《广雅》 象恭滔天。--《书尧典》 浩浩滔天。 汶水滔滔。--《诗齐风载驱》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书益稷》 又如滔涸(水漫溢与干涸);滔漭(水弥
辩 (形声。从言,辡(榓溃?? )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摽 挥之使去 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孟子》 抛弃 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摽 biào ①捆住某物使其相连用绳子~椅子腿。 ②互相用胳膊紧紧相钩姐妹俩~着胳膊走。 ③亲近;形影不离(多含贬义)他俩总~在一起。 ④落下。 ⑤击打。 摽bio 1.挥之
簄 用竹编成的滤酒器具 自酿下黄花酒,亲提着这斑竹簄。--元范康《竹叶舟》 指酒 近日秋雨足,公余试新簄。--宋苏轼《溪堂读书》 簄 滤酒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簄。--宋苏轼《江城子》 簄chu 1.滤酒用的竹具。 2.过滤(酒)。 3.酒。 4.无底竹筐。
景 (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同本义 景,日光也。--《说文》 浊明外景,清明内景。--《荀子解蔽》 四时和谓之景风。--《尔雅》 南方景风。--《广雅》。按,犹日光风也。 日出天而耀景。--江淹《别赋》 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文选张载七哀诗》 流景曜之韡晔。--张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