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 (形声。从水,奂声。本义流散,离散) 同本义 涣,流散也。--《说文》 方涣涣兮。--《诗·郑风·溱洧》 涣者离也。--《易·序卦传》 则涣然离矣。--《汉书·刑法志》 涣兮。--《老子》。注涣者解散。” 涣乎成功。--《刘熊碑》 功德涣彰。--《戚伯著碑》 又如涣然冰释(如冰之溶解消散。多用以指误会、疑难的消散);涣驰(涣散。分散,不集中);涣泮(消释,融化);涣衍(蔓延,扩散) 帝王发布号令 涣huàn ⒈散开,离散~散。~若冰释。 ⒉
涣 huan 部首 氵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10 涣 melt; vanish; 涣 huàn (1) (形声。从水,奂(huàn)声。本义流散,离散) (2) 同本义 [disperse;disappear] 涣,流散也。--《说文》 方涣涣兮。--《诗·郑风·溱洧》 涣者离也。--《易·序卦传》 则涣然离矣。--《汉书·刑法志》 涣兮。--《老子》。注涣者解散。” 涣乎成功。--《刘熊碑》 功德涣彰。--《戚伯著碑》 (3) 又如涣然冰释(如冰之溶解消散。多用以指误会、疑难的消散);涣驰(涣散。分散,不集中);涣泮(消释,融化);涣衍(蔓延,扩散) (4) 帝王发布号令 [issue imperial edict]。如涣汗(流汗。比喻帝王的圣旨、号令,有如汗出于肤,无法收回);涣命(帝王的诏命);涣诏(帝王的恩诏);涣发(特指帝王发布号令);涣号(指帝王的旨令,恩旨) 涣 huàn (1) 水很大的 [overflowing] 清音应空谷,潜波涣寒塘。--吕同老《丹泉》 (2) 又泛指盛貌 纂辞奋笔,涣若不思。--韩愈文 (3) 鲜明的。同焕” [bright] 涣烂兮其溢目也。--《后汉书·延笃传》 (4) 又如涣烂(光明灿烂的样子) 涣然 huànrán [melt away;vanish;disappear] 离散;消散 他的疑虑涣然冰释 涣散 huànsàn [lax;demobilize;disorganize;slack;sap] [精神、组织、纪律等] 散漫;松懈 纪律涣散 涣 huàn ㄏㄨㄢ╝ 散开~散。~然冰释(像冰遇到热,一下子消融;喻疑虑、困难或误会完全消除)。 郑码vrlg,u6da3,gbkbbc1 笔画数10,部首氵,笔顺编号4413525134
司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司,臣司事于外者。--《说文》 司,臣也。--《广雅》 司,主也。--《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 司王
芒 (形声。从苃,亡声。本义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 同本义 芒,草聑也。--《说文》。徐锴曰谓麦谷为芒种是也。” 种之芒种。--《周礼地官稻人》。郑众注芒种,稻麦也。” 芒之为言萌也。--《白虎通五行》 麦渐渐以擢芒。(擢芒长出麦芒。)--潘岳《射雉赋》 又如芒茅(
挊nòng ⒈古同弄”。
塧ài1.古同"隘"。
令〈动〉 听从◇作聆” 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吕氏春秋》 名词。通鸰” 脊令在源,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按脊令即鷚鸰 假设语气词 令,设辞也。--《助字辨略》 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 令五人保其首领。--明张溥《五人墓碑
葁jing 1.山上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