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 挟(挾)xié ⒈用胳膊夹住。 ⒉携同~带。 ⒊凭借权势或抓住对方弱点,强迫人服从~制。要~。 ⒋怀着,藏着~怨。~不信之心。 挟jiā 1.同"夹"。夹取;夹住。 2.通"浃"。通达;和洽;周遍。 3.通"梜"。筷子。
挟 xie、jia 部首 扌 部首笔画 03 总笔画 09 挟 hold; 挟 (1) 挾 xié (2)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3) 同本义 [hold sth. under the arm]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5) 挟制 [coerce]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7) 怀抱,怀有 [harbor]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9) 携带 [carry]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10)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1) 占有,拥有 [possess;own]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12) 倚仗,依恃 [depend on]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3)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4) 隐藏 [hide]。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5) 夹杂;夹带 [be mixed up with]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6) 辅佐,从旁协助 [assist] 挟,辅也。--《广雅》 (17)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8) 搀扶 [support]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挟持 xiéchí (1) [seize sb.on both sides by the arms]∶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2) [coerce;force sb.to submit hold sb.under duress]∶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其服从 挟带 xiédài [carry] 携带 风挟带着沙砾袭击岩石和断崖 挟细拿粗 xiéxì-nácū [provoke a dispute] 寻事生非,挑剔冒犯 谁敢向他行挟细拿粗?这刁顽全不想他妻我妇。--元·关汉卿《鲁斋郎》 挟制 xiézhì [take advantage of sb.'s weakness to enforce obedience;force sb.to do one's bidding] 依仗权势或抓住对方缺点,强使顺从 挟1 (挾) xié ㄒㄧㄝˊ (1) 用胳膊夹着~持。~山超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2)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要(yāo)~。~制。~势(仗势)。 (3) 心里怀着(怨恨等)~恨。~怨。~嫌。 郑码dbuo,u631f,gbkd0ae 笔画数9,部首扌,笔顺编号121143134 hold; 挟2 (挾) jiā ㄐㄧㄚˉ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郑码dbuo,u631f,gbkd0ae 笔画数9,部首扌,笔顺编号121143134
洋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同本义 洋水 昆仓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山海经》 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合木马河会于西乡县东,东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水经注》 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旧称银币为洋钱,简
埸 (形声。从土,易声。本义边境,边界) 同本义 郑人怒君之疆埸。--《左传成公十三年》 田间的界限 今小田塍为埸。--《篇海类编》 埸yì田界,边界,边境田~。疆~。
椞xì 1.持止。
璜〈名〉 (形声。从玉,黄声。本义半壁形的玉) 同本义 璜,半璧也。--《说文》 以元璜礼北方。--《周礼大宗伯》 夏后氏之璜。--《左传定公四年》。注美玉名。” 下有双璜冲牙。--《大戴礼记保傅》 璜台十成。--《楚辞天问》 又如璜佩(泛指玉佩);璜台(用玉石装饰的楼台) 璜hu&aa
焍dì 1.灼龟用的荆枝。古代烧荆枝灼龟以占卜吉凶。参见"焍黄"。
儇 (形声。从人,?声。本义轻薄;小聪明) 同本义 儇,慧也。--《说文》 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荀子非相》 又如儇子(轻薄刁巧的男子);儇好 轻佻媚好 ;儇才(聪慧敏捷的人才) 敏捷,便捷 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又如儇利(敏捷灵巧);儇佻(疾速);偎浅(轻巧浅薄) 奸,佞